颁奖词
于流体力学中夯基筑实
于环境材料中开拓创新
从深夜秒回的细致指导
到滩涂红岛的实践课堂
她既是科研攻坚的“大师姐”
亦是知行合一的“领路人”
她深耕可持续水处理的绿色梦想
她坚守“从学生中来”的教学初心
她以亦师亦友的真诚
温暖了岁月 点亮了青春
诠释了“经师易遇,人师难求”的崇高师魂
9月10日晚,厦门大学2025年“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”颁奖典礼在建南大礼堂举行。经过学生代表投票、评审团评分等环节,我团队区然雯副教授在全校32位参评教师中脱颖而出,获得厦门大学2025年“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”称号。
颁奖典礼现场以一种活泼俏皮又趣味十足的画风,从科研、课堂以及同学们的视角切入,全方位展现了区然雯老师的非凡魅力与优秀品质。学生代表手持鲜花、奖杯和区老师形象的小玩偶,现场学生亲友团齐声高喊“我爱区然雯,亦师亦友亦家人”响亮口号。
人物介绍
区然雯,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,环境与生态工程系副主任。在教学工作方面,独立和共同承担《工程流体力学(实验)》、《生产实习》、《环境功能材料》和《专业英语》等本科/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主讲、教材编写等工作。所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、校优秀毕业生、校优秀三好学生、校优秀学生干部、校三好学生等各项荣誉称号。在科研工作方面,近五年来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人社部专项资助、省“百人”、省优青等项目,并在Nat. Sustain.、PNA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。
踏实做好教学工作,赋能学生创新思维
独立承担专业必修本科课程《工程流体力学(实验)》,根据发展需要为研究生新开《环境功能材料》,作为主讲讲授《专业英语》。《工程流体力学(实验)》课程难度大,因材施教,还用心鼓励并指导当届学生与重修学生,使历年挂科同学全部通过课程考核;在独立承担这门课程的第一年,区老师获得了2021年厦门大学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。担任本科生班主任,组织同学参观战地观光园,传承爱国情怀;带队班级《生产实习》,结合滩涂采样与企业学习,助力融汇专业知识;并荣获2025年学院“优秀班主任”称号。在平时的教学中,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意识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,不局限于书本。多次指导环境生态工程本科生、研究生的教育实习、毕业论文及创新训练项目;2020至2025年,她指导的7位本科毕设学生分别进入南京大学、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深造。
教学相长师生共进,德才同育硕果丰盈
作为课题组里备受学生信赖的“知心大姐姐”,区老师始终将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需求放在心上。她善于挖掘学生的个性特质与潜在能力,秉持个性化培养理念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就坚实道路。
在科研训练方面,区老师因材施教,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科研实践与学术写作能力。在她的精心指导下,众多学生实现了从科研入门到独立创新的重大跨越,创新思维与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升。吴姁博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自 2021 年入学,在区老师(唯一通讯作者)的引领下,吴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PNAS 和 CEJ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,还荣获国家奖学金、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,连续三年在院年度考核中均获“优秀”。此外,她还在 ACS 年会及学院研究生论坛上作口头报告并斩获一等奖。
区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长,更重视思想引领与全面发展。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,在学术之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吴姁担任支部组织委员期间,积极协助书记开展工作,助力支部获评“优秀党支部”,她本人也荣获院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
在学生的学术兴趣与职业选择上,区老师充分尊重并给予坚定支持。博士生唐梦雨原本是跟着区老师攻读硕士学位的“科研小白”,在区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引领下,逐渐燃起学术热情,毅然主动申请转博;硕士张馨予在区老师的鼓励下多元发展,凭借全面的素养留校厦大科技处工作;硕士谢昊在区老师的悉心栽培下,学术能力、综合素质与心智同步成长,毕业后在企业中独当一面,展现出卓越的综合实力。
从科研启蒙到职业发展,从学术追求到人格完善,区老师始终如一的关怀与专业培养,如明灯照亮学生前行道路,彰显出她作为“人生导航师”与“学术引路人”的深远影响力。